乡村振兴背景下群众文化发展与创新研究
烟台市芝罘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隋文伟
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浪潮中,群众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关键内核,其发展与创新对乡村的全面繁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本研究深入剖析群众文化的内涵与功能,结合实际探讨当下乡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、面临的挑战,并以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为典型案例,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与创新策略。
一、群众文化的内涵与功能
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,为实现自我娱乐、教育与提升而创造的文化形态。它具有广泛的参与性,无论城市还是乡村,不同阶层、年龄的群众都能积极投身其中,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。
群众文化在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功能。在教育层面,它像一座无形的知识宝库,以生动多样的方式向群众传递科学知识、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,提升民众素养。从社会凝聚力角度看,群众因共同的文化兴趣和价值观念相聚,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,增强了对所属集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。在经济领域,群众文化也有着显著贡献。例如民间手工艺品制作,既展现了地方文化特色与工艺水平,又通过市场销售为乡村居民开辟了增收新途径。
二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
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,乡村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,各地加大投入,文化设施不断完善。文化活动形式日益丰富,文艺演出、民俗活动、文化讲座、艺术展览等走进乡村,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,极大地丰富了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。
然而,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。部分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,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,偏远地区文化站、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严重不足。专业文化人才匮乏,由于乡村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艰苦,对人才吸引力有限,导致文化活动组织、策划和辅导缺乏创新与组织能力。乡村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,但在开发利用上缺乏统一规划,效率低下,许多有价值的文化资源闲置,制约了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。
三、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的实践案例
芝罘区在乡村群众文化发展方面积极探索,成果显著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,加大投入新建和修缮了农村文化站、图书馆分馆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,并配备先进设备,为群众提供了优质的文化活动场所。
芝罘区深入挖掘本地乡村特色文化资源,通过举办民俗活动、展览等,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。同时,重视民间艺人、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扶持,鼓励他们开展传习活动,延续传统技艺。
为解决文化人才短缺问题,芝罘区双管齐下,在本地选拔有潜力的文艺人才进行专业培训,提升其素养和组织能力;积极引进优秀专业文化人才,充实乡村文化队伍,为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。
芝罘区以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依托,搭建“邻里大家乐”等活动平台,开展“艺苑献萃”等活动,推进文艺进社区。实行社区文化“菜单式”服务,根据群众需求整合资源,开展文艺汇演、趣味运动会等活动,促进社区和谐,如幸福社区组建多支文艺团队,开展各类活动200余场次,增进了邻里感情。
芝罘区聚焦社区资源利用和居民需求,开展“社工筑情”互助活动,以“善行芝罘·微公益”为品牌,整合社区各方资源,深入开展帮扶活动,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、规范化,如大海阳社区成立“壹家生活社区厨坊”,为社区老人提供便利。
四、乡村振兴背景下群众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策略
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,发挥主导作用。组织专业团队深入调研乡村人口分布、经济水平和文化特色,科学规划文化设施布局。在人口密集区建设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,偏远村庄设置小型文化服务站,提高设施实用性和可达性。
利用本地教育资源,依托职业院校、文艺团体等开展针对性培训,提升乡村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。制定激励政策,在薪酬待遇、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,为优秀人才提供发展机会,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。
结合乡村实际和群众兴趣,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。借助现代科技,将互联网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,推广乡村文化产品。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,开发乡村文化旅游产品,以文化促旅游,以旅游带动文化产业发展,实现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。
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,详细记录历史文化遗产、民俗、艺术和景观等,建立数据库,明确开发重点和次序。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,合理布局文化功能区和旅游线路,注重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。加强区域合作,打破文化壁垒,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。
在乡村振兴战略中,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至关重要。芝罘区的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,各地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,积极采取有效措施,推动乡村群众文化繁荣发展,助力乡村全面振兴。